不辨菽麦

不辨菽麦

发音: bù biàn shū mài
解释: 辨:分清;菽:豆类。分不清豆子和麦子。形容愚昧无知;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。
出处: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”杜预注:“菽,大豆也。豆麦殊形易别,故以为痴者之候。”
例句: 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。(郭沫若《银杏》)
故事:

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,经常滥杀无辜,群臣经常互相倾轧。大臣栾书、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,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。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,连豆子、麦子都分不清,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。

常用: 常用成语
褒贬: 中性成语
用法: 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,比喻脱离实际,缺乏常
结构: 动宾式成语
年代: 古代成语
正音: 菽,不能读作“jiāo”。
近义词: 不辨菽麦的近义词
反义词: 不辨菽麦的反义词
繁体:
英文: Do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Shumai
分类: 四字成语 动宾式成语 左传的成语 人物品质的成语 学识的成语
关注: 知识
接龙: 「不辨菽麦」成语接龙
相关成语: 「麦」字开头的成语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